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北京创业,创业在北京!

北京创业网-北京创业,创业在北京

您现在的位置是:北京创业网首页 > 北京创业 > 北京创业新闻 >

北京创业新闻

创业失败案例:好朋友让我倾家荡产

发布时间:2008-09-11北京创业新闻
[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消息: 阴损连环计 好朋友让我倾家荡产 很傻的连环计,碰上了更傻的我,我就像无人保护的“傻根”,一步步迈向深渊。 我原先在一个大型国企里做采购,看到朋友们下海纷纷挣了钱,我也动心了。于是也义无反顾办了停薪留职。考虑到厂里没有招待
[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消息:

  阴损连环计 好朋友让我倾家荡产

  很傻的连环计,碰上了更傻的我,我就像无人保护的“傻根”,一步步迈向深渊。

  我原先在一个大型国企里做采购,看到朋友们下海纷纷挣了钱,我也动心了。于是也义无反顾办了停薪留职。考虑到厂里没有招待客人的餐厅,加上我在厂里人缘一直颇佳,所以首次创业我决定在厂子附近开一家餐馆。

  为了吸引厂里一般档次的招待餐,我专门请了一个手艺很好的厨师,餐馆菜肴的价格也定得很合理,并且主动与以前的业务单位多联系,果然餐馆的生意从一开张就很红火。由于餐馆临近街口,我特意将打烊的时间往后推迟了几个小时,这样晚上来吃夜宵的客人也特别多。仅仅两年的时间,我的存款就接近50万元。

  两年后,由于街道扩建必须拆迁,餐馆的生意结束了。但我已经拥有了第二次创业的资本。

  创业大忌:冲动投资

  第一次创业的成功给我带来了从未拥有过的金钱和面子,我有些飘飘然了,我觉得自己很能干,甚至觉得自己要是早下海说不定已经是千万富翁了。当然,我庆幸现在做千万富翁还来得及,于是开始寻找新的投资项目,我甚至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根本没有任何可担忧的事情,只要自己肯做、想做就一定能够再次获得成功。

  由于两年的时间我一直将全部精力投在餐馆上,对于其他项目了解极少,寻找新的投资项目也变得漫无目的。但是,对于到底挑选一个怎样的项目并没有考虑很多,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很强,所以我关心的只是如何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点评: 谋定而后动,不做半路出家的和尚,这是创业投资必须遵守的法则之一。想创业就要考虑风险,怎样有效的规避创业初期的风险问题呢?中国商界有句俗语:“做熟不做生”,创业者对于自己熟悉行业的运营过程早已深谙不惑,行业风险的巧妙规避应该游刃有余,反之,这创业的第一步没等迈出,就被风险绊倒了。但是由于本文主人公在经历了第一次成功创业后,产生了个人膨胀的情绪,完全忽略了创业投资的法则。一不考虑投资自己熟悉的投资领域,二是严重自负,这无疑等于自己给自己的创业道路设置下了危险的陷阱,也意味着这次创业旅途将面临步步险恶的局面。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放出了风声,让大家帮忙给我找投资信息和项目,很快便有了回音。以前一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同事告诉我,他的小舅子是一家外贸企业的部门负责人,每年手头上有大量的外贸订单,他小舅子想暗地找一个朋友合作,由他拉外贸合同共同挣外汇。

  在这位同事兼好朋友的引荐下,我很快和他的小舅子见面了,这位姓王的外贸经理口才十分了得,把投资外贸服装厂的收益、风险分析得清清楚楚,直说得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可是同时我却更加激动,甚至暗暗欣喜机会总是青睐我的。几乎不假思索,我便和这位王经理签了合作协议,由我出钱建厂房、买设备、请工人,王经理负责拉订单、发样品、收货款。我掐指一算,如果每年做300万美元的订单,按合同规定二一添作五,我就有10万美元的收入,比开饭店强多了。虽然这样一来等于把我开饭店所赚的钱都投进去了,可我却一点不担心,可以和这么精明能干的人合作,我有什么不放心的呢?况且对王经理来说这也是双方获利的事情,大家的利益是一样的,他更没有道理断了自己的财路。

  点评: 资源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基本因素,而对于初创私人企业来说最重要的资源为人力资源。主人公在第二创业时,恰恰缺乏这些重要的资源。

  人乃万物之灵,只要有企业,有商业活动,就必然有人的存在。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优秀的人(主要的核心人物)完成优秀的工作,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需要优秀的人(更多指的是优秀的管理者)来“指点江山”,而企业在度过创业期之后,从优秀到卓越更需要有优秀的人(管理者)来完成。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特别是中小企业,一开始聘请、拥有“核心人物”的几率很小,那就要求创业者自己必须来充当这个“核心人物”,但主人公在他所投资的外贸服装领域根本无法起到“核心人物”的作用,这个创业之途就显得更加荆棘密布了。

  开始我们做了一单,差不多20万美元,很顺利地就有了几万元进账。没隔几天,王经理打来电话说,有一个价值50万美元的大单要我亲自去签,我乐得快不行了,因为算一算我可以从中赚取十几万元。第二天,我在市内的某个大宾馆和外商见了面,外商也有模有样地到我厂里转了一趟,看了看设备和第一次生产的一些样品,还翘大拇指说“OK”。就这样我们顺利签下了50万美元的加工合同。

  其实,开这个外贸服装加工厂我是完全指望王经理的能干,因为我既不懂外贸程序,也不知道服装加工技术,可谓“一问三不知”,这也使我后来的失败显得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