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笔记

创业笔记网:www.09010.com
创业逐光,笔记引航,开启创业智慧

中原老人刘嘉95年人生传奇

[北京创业网-www.09010.com]消息:

  中原老人95年传奇

 

    这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1912年出生于平顶山市曹镇五虎刘村,1931年从郑州铁路警察学校成为一名国民党铁路警察,1949年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1950年,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听刘伯承、刘华清等人讲课,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谢绝了组织上在省城开封为他安排的工作,回到老家当了农民,1977年开始坚持写日记,至今已写了51本,1982年,承包村造纸厂年产值超过150万元,1988年,把企业全部资产无偿捐给村集体,1990年正式入党,1995年,当选为全国劳模,“铁姑娘”郭凤莲自叹弗如,表示“向你学习”,2007年,他95岁。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老人,这是一种别样色彩的人生,这是一段难以释怀的历史。

    ●茅庵独居40年,95岁刘嘉留下心得日记51本

    1月15日上午,平顶山市曹镇五虎刘村西头,95岁的刘嘉走出家门。他身后是建造于1966年9月的茅庵,岁月无情,土坯墙已然斑驳。这就是自封“茅庵愚人”的刘嘉居住了整整40年的地方。

    跟前一天一样,刘嘉去村东头看望了当年的老队长,“张队长85岁了,患了老年痴呆症”。

    这天,除了30年雷打不动记录下来天气情况和中央台新闻外,刘嘉在日记里写道:“昨今两次看老邻,医呆知识还送陈,嘱其子侄作参考,孝亲关键在精神,当前你爹食或便,全靠尔辈细心付,养老达到心无愧,才配孝子至圣云。”

    对刘嘉来说,写日记是几十年来养成的习惯,据刘嘉说,他最早于1950年开始写日记,中间断了几十年,从1977年开始坚持写日记,至今已有51本。而“打油诗”则是老人日记内容的主要部分。这天他还写了一首七绝:“口吐经纶喻世人,笔写歪风贬嚣尘。吾日三省严律己,心萦人民乐行人。”刘嘉解释说,他是共产党员,所以首先要反省自身,然后才能做到帮助别人和关爱别人。

    历经40年风雨,破败的茅庵风骨犹在。屋内约12平方米,陈设简单,一桌一椅一床。到处可见泛黄的一捆捆报纸和日记本。

    平顶山市湛河区委外宣办主任袁新学介绍说,1993年,平顶山市委宣传部把刘嘉的诗体日记整理出版成4本诗集;2001年,这个茅庵被定为湛河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之一。“40年来苦追求,紧抱娘怀不松手。古稀之年得新生,愿以夕阳献神州。”1990年4月16日,刘嘉在入党日记中这样写道。

    今年1月1日,刘嘉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身栖茅庵,心忧人民,时温党章,神交古人。”

    在孙女刘燕丽看来,爷爷刘嘉是个标准的“穷人”,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他又是一个不一般的“富翁”。

#p#副标题#e#

    ●率700多名国民党警察起义,听刘伯承讲课一生难忘

    “我这一辈子,受刘伯承将军的影响最深,到现在还保留他当年给我们上课时的笔记。”谈起往事,刘嘉有些兴奋。茅庵墙壁上悬挂着一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的毕业证,这是刘嘉最引以为豪的资本,但在投奔共产党之前,他当了18年的国民党警察。

    刘嘉早年考入鲁山师范,此后适逢郑州铁路警察学校招考,刘嘉在300多人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入校。1931年毕业后,刘嘉在陇海线上当巡警,从警士、派出所长一直升到铁路护路大队上校大队长,经常在西安、郑州、开封铁路沿线工作。

    1949年,刘嘉在四川秘密加入共产党,并于同年12月率部七百余人在四川三台县起义。1950年,刘嘉被派往重庆歌乐山参加西南军政大学高级研究班学习。当时,刘伯承为校长、刘华清为政治部副主任。

    在刘嘉记忆中,这次培训铸就了他的“人生观”。刘伯承讲课时告诉大家,国家离不开共产党,而党离不开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此之后,直到78岁那年正式入党,刘嘉称这句话像钉子一样“钉”在心底。

    就在1952年,享受正团职待遇的刘嘉,为了响应毛泽东的“精兵简政”号召,谢绝了组织上在省城开封为他安排的工作,主动回到老家五虎刘当了一个普通农民。从此,“穷人”刘嘉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平民生活。

  ●70岁承包造纸厂,百万家财无偿捐给村集体

    1966年9月,“文化大革命”风暴进村,时任村主任的刘嘉交出账本,花14元钱买来油毡搭建茅屋,为集体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时光流逝,“茅庵老人”的故事开始接连上演。

    1982年1月,70岁的刘嘉贷款承包了快撑不下去的村造纸厂,又从村贫困户中挑选了11名村民进厂上班。用刘嘉的话说,这叫做“创业”。

    而造纸厂在他手中起死回生,当年7个月就实现产值2.7万元,上缴村承包金3000元,纳税1000多元。职工最低拿500元,最高的拿700元,在当时这可是了不起的收入。由于经营有方,造纸厂很快搞活了,年产值由原来的2.7万元增长到150万元,不少村民进厂上班后脱贫致富。
    1988年5月,刘嘉突然提出要把厂子捐出来,这个选择让大家惊讶。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合法经营收入归你个人所有,你该得的就得。”但刘嘉还是义无反顾地把全部资产都无偿捐给了村集体。

    也许,刘嘉在1994年4月专门写下的遗嘱最能表明心迹:“预示吾儿、儿媳、孙女,遗嘱。自古曰无不落之日,余迟早有西归之时,趁一息尚存,有话不能不早言之。余为企业家,号称富翁,历年有所积累,尔等有权继承,可历年积累,余认为是党的政策,非余之能。没党恩则没余今天之荣,历年积累余早声明属于党。余之所有,只历年述怀诗近千篇及荣誉证书和茅庵一间,别无所有……”

#p#副标题#e#

  ●83岁当选全国劳模,“铁姑娘”郭凤莲自叹不如

    1995年4月29日,83岁高龄的刘嘉当选为全国劳模,在北京见到了当年大寨的风云人物郭凤莲。这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

    刘嘉对一件事挺自豪,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他这个曾当过国民党警察队长的人竟然从未被批斗过,这让郭凤莲大为惊讶。郭凤莲问:“为啥你能幸免,没遭批斗呢?”刘嘉回答:“我跟大家一块吃,一块干活,为啥要斗我?”

    刘嘉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不当村干部了,去给大家看庄稼、上粪肥、管理食堂,“全村八百多名群众,只要有一个人没吃饭,我就不吃。”

    听完这些话,连“铁姑娘”郭凤莲也自叹弗如,她在俩人合影照片背面写下:“向您学习,大寨郭凤莲。”

    正因为这个全国劳模,刘嘉拿到了政府奖励的3000元奖金,但他却将钱存入银行,并在存单旁留话:“此款所有权永远在我名下,历年利息永远作村小学奖学金,任何人无权变更。”为支持老人的行动,这家银行决定“每年取息一次,本金不动,按五年定期利率支付利息,不计保值贴息”。

    迄今为止,这笔钱产生的4000多元利息已经为数十个贫困孩子交了学费。

    1994年,刘嘉的老伴和小儿子相继去世;1998年,大儿子也去世。陪伴刘嘉的,还有4个孙子和3个孙女,照顾他日常起居的,是46岁的大孙女刘燕丽。

    每天早上5点半,刘嘉准时起床,到田野里溜达一圈,然后去村头的小学看看孩子们。这里是刘嘉最喜欢来的地方,每星期他都要专门给孩子们上一堂“人生课”。

    刘嘉还笑着说,他要活过一百岁,他有把握。

  ■对话刘嘉

    1月15日下午,平顶山市曹镇五虎刘村西头,在那座经历了整整40年风雨的茅庵前,95岁高龄的刘嘉与本报记者对话如下:

    记者:您当年为啥要弃官还乡当农民?
    刘嘉:为了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精兵简政、支援农业第一线。我当时是团级干部,写了三次申请,才让我回来当农民。

    记者:说心里话,这过去五六十年了,您有没有后悔过?
    刘嘉:不后悔,我越活身体越好,有啥可后悔?

    记者:当您看见一起培训的同学都当了省里干部时,有没有羡慕过他们?
    刘嘉:我不羡慕。他们没有我安生,我天天都不发愁。

    记者:您当年为啥要把资产超过百万元的造纸厂捐给村集体?
    刘嘉:我创业那天就说过,我是为了大家,我家里有多少全都是村里的。

    记者:您有没有啥烦心事?您的愿望是啥?
    刘嘉:我天天都开心,有吃有穿就中,我不需要钱。我要活过一百岁,我有把握。

    记者:那您没有一点积蓄,您觉得自己幸福吗?
    刘嘉:我很幸福。有钱那不叫幸福,平安就是幸福,我没有钱但是开开心心没啥烦心事就是幸福,群众相信我就是幸福,村里小学生看见我就举手敬礼就是幸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创业笔记 » 中原老人刘嘉95年人生传奇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