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轮的风险投资热正在来临。不久前,孙江榕通过新亚伙伴有限公司成功私募了1600万港币,作为其担任董事长的中华环保科技公司“二次创业基金”,用于不久后该公司的上市。新亚伙伴的母公司就是颇具盛名的风险投资公司软银(Softbank)。
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家、创业者都可能成为风险投资公司的“猎物”。一个趋势正逐渐显现出来,“对许多近来在北京和上海四处搜索投资对象的种子资金投资家来说,藏而不露的本土企业家更受他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土鳖”将入外资VC的“法眼”,难道创业市场将是“土鳖”当道,没有“海归”的立足之地吗?
外资风险投资青睐中国
“外资风险基金依然对中国市场充满着信心,未来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肯定会继续加大。”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驻华首席代表陈永岚说。
陈永岚的主要工作是引导一些发展快速的中国企业去瑞典投资。不过,从去年年底到现在,他也接待了好几批瑞典风险基金的考察团,包括北欧投资银行(NIB)、瑞典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瑞典第六国家退休基金。“这些考察团的代表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他们正在努力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不仅是瑞典的风险投资基金对中国感兴趣,其他国家的风险投资同样关注中国。”
《2005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调查报告》显示,上半年共获得总计4.02亿美元的创业投资,投资额较去年同期下降8.1%,但募资总额达16.5亿美元,为去年的两倍多。这份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资创投其投资额达2.63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5.3%。
“从旧金山到北京的飞机上,随便哪天,头等舱全部是VC(风险投资商),可见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软银亚洲基金的黄晶生如此形容中国新一轮的风险投资热。“创投的回暖,对不少立志于创业的人来说,绝对是个利好消息。”吴明华是创业家园的总经理,在给创业者提供服务时,他深知资金短缺的严重后果。“高投入的情况下,高产出的几率也更大一些,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寻找到投资方,这对创业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最近一两年,创业家园的工作较以往略微轻松一点。”在他看来,“略微轻松”是因为“现在寻找风险投资要比以前稍容易。外资VC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对中国创业者来说的确是一个好消息。”
紧拉着“土鳖”的手
“九头鸟”周鸿祎在外资VC眼中是个很特别的“土鳖”,1998年10月,他创建3721公司,开创了中文上网服务。这个没有任何海外留学经历,甚至经常不修边幅的“土鳖”却打败了那些毕业于常春藤院校、能拿出很漂亮商业计划的“海归”。
而在周鸿祎看来,自己并不是纯粹的“土鳖”。“我通过这几年跟风险投资人、雅虎打交道,使我对西方,对现代化企业的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可能是他们的综合体,使得我成为他们的一个桥梁,我认为这个桥梁最好的作用是来帮助中国原创的小企业成功。他们最大的障碍是怎么把个人的想法、一个小网站,能够变成一个最大的运作模式。”
9月1日,这位知名的创业者摇身一变,成了IDGVC(国际数据集团风险投资基金)的合伙人。他希望,在加盟IDG之后,能够“像当年IDG对我一样”去帮助一些小企业成长起来,去挖掘更多富有潜力的青年创业人才,以使自己多年的创业经验为更多人所用。
在VC开始注重实际市场效果的今天,作为IDG的合伙人,想必周鸿祎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帮助“小土鳖”的创业上。
孙江榕,同样也是没有任何海外背景的本土企业家,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大拇指集团已经成立了10多年,对中国市场他可能有着更为深刻的了解。
吴明华对这个趋势也有一定的感觉。“我们也在帮一些国外的VC寻找合适的项目进行投资,他们对本土创业者的关注明显高于前几年,甚至有些VC直接让我只帮他们寻找本土的创业者。”
吴明华认为外资VC对中国的热衷将和上一轮的目标不一样。“在第二个高潮期,外资VC的投资,不再是泡沫化的投资,他们更看重的是否被市场认可。这和第一阶段,外资VC对营运要求不高截然相反。”陈永岚告诉记者:早在1999年,对于马云,瑞典瓦伦堡家族旗下的风险基金就已经和他有了亲密接触,成为它的第一家外资风险投资方。
另一经典范本是深圳摩比天线技术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胡翔,这位被软银亚洲信息基础设施基金(SAIF)相中的“土鳖”不会说英语,“文化大革命”期间错过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他挖过沟,进过工厂,有时还会饿肚子。从中兴通讯出来后,胡翔与几个合伙人筹集了近30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创业。2002年,他们获得了SAIF540万美元的投资。2004年摩比入选“中国通信企业综合实力50强”。
海归风光不再?
中国仍是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接受了西方教育的雄心勃勃的海归回到国内创办高科技企业,分享中国经济繁荣的巨大成果。
而现在,外资风险投资的眼球并不仅局限在这些海归身上。
“中国最大的机会还是在于本土的创业者,他们对国际市场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并非常熟悉和深刻理解本地市场,这些创业者将成为凯雷集团今后的重点对象。”早在去年凯雷集团高层访华时,董事长康伟廉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就做了上述的表示。
“从非海归不要到重视本土创业者,这说明外资风险基金在选择团队的模式从呆板走向了理性。”陈永岚说。
在他看来,早期的海外投资者重视有海外背景的华人,主要是因为“沟通的方便”,这种沟通的方便不仅是语言上的无障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的东西”。“由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本土创业者逐渐能够用国际语言来和外资风险基金进行沟通。”“仅关注归国人员可能意味着丧失许多好交易。”美商中经合集团的张颖指出。在吴明华看来,海归逐渐失去光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中国市场的不了解。但是,“越来越多的本土创业者受到外资风险基金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海归就一无是处。这个趋势只是意味着投资对象的多元化,一度有观点认为创业就是海归的事。现在看来,本土创业者的机会更多了。”陈永岚说。
在他看来,投资者会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感兴趣:一、项目自身条件不错,管理团队也还不错,虽然暂时不是景气行业,但未来有发展前途。二、项目不好,但团队的人很可靠,能力很强,换一个行业也能做好。
“对VC来说,重要的是选择对的人,只是现阶段更需要培养一些本土的创业者,并不意味着海归就真正失去了自己的价值。”陈永岚补充,“当然,我说的海归是那些具备海外先进经验而又能够深入中国市场的,对中国市场一知半解的海归肯定要被淘汰。”
“一定要看创业团队是否有适合本土市场的领军人物。”这是吴明华给出的结论。“最好的创业团队是土洋结合,多元化、互补型的团队能够降低风险。”(记者: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