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心理阻碍 打工妹偶然发现商机
今年30岁的杨艳丽是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赵寨人,1997年与丈夫杨海水结婚后,日子过得倒也其乐融融。但随着第一个孩子的长大,第二个孩子的即将出世,经济上逐渐捉襟见肘,杨艳丽只得想办法挣更多的钱。卖过面条、当过临时工,可是这些微薄的收入对于日益增长的家庭开支无异于杯水车薪。
2005年5月的一天,杨艳丽下早班后匆忙往家里赶。走到半路上,忽然听到一阵“嘣、嘣”的鞭炮声。原来是清明节快到了,许多人在一大片坟地里扫墓,那热闹的场面吸引着杨艳丽看半天。到了中午,那些人开始议论纷纷:“上了一天的坟,好累啊,要是能在这里吃吃饭,休息一下多好。”另一人马上附和道:“就是啊,要是在父母坟前,陪老人吃顿饭该有多好,以前母亲可是最喜欢看着一大家人吃饭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了这话,杨艳丽不由得心里一动!她心想:我何不就在坟地开个餐馆呢?让上坟祭祖的人都能吃上热菜热饭?谁知回家跟丈夫一商量,杨海水却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还说她这个想法太荒谬了。
转眼间到了农历十月,杨艳丽再次经过那片坟地,一位老人跑过来问她:“小妹,你知道这里什么地方有开水啊?我全家五口来上坟,泡方便面找不到开水!”杨艳丽告诉她方圆十里都没有人家。
晚上,杨艳丽陷入了深思。她咬了咬牙,想到自己辛劳一个月才挣400元,家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自己何不大胆试一试呢?这里的坟头有好几百家,上千坟头,一个坟头关联5人计算,就是好几千人,哪怕只有30家在这里就餐,每人平均消费10元,30家人就是1500元。按最低利润20%计算,一天就是300元!
那时候,她压根儿就没想到,祭祖就清明、重阳那寥寥几个节日,而平时的客源从哪里来?
绝妙创意 第一家坟场餐馆横空出世
2005年农历十月初一,毅然辞去工作的杨艳丽,偷偷拿出家里400元的全部积蓄,来到坟场四周租房。可是四周根本就没有人家,最终她只在离坟场200米的地方找到一间荒房,那是人家早前看管西瓜地临时搭建的,杨艳丽以一年150元的租金租下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