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子牛仔裤
 杨:但在当时的时候这个环境,香港这个纺织行业是在低潮,要吃都吃不饱,因为一个工厂你没有订单就活不了。所以说他就要找活干,因为他当时的工厂一个月要生产三千打的订单,才能够养活他这个工厂,所以说当时的很多工厂大的工厂都不够活干,那他没办法,杨昭他负责这个工厂就要去找活干。所以,我记得当时他去找一个朋友去要活干。当时他的朋友就跟他讲正好有一个订单没人干,他说我这里有一个两百打的订单你能不能干?
 叶:赶紧答应下来。
 杨:但是那个订单很难干的。他拿了条裤子给他看,就是我们讲的我们起家的那个裤子,叫格子牛仔裤。
 叶:格子牛仔裤,跟我们现在的牛仔裤有什么区别?
 杨:我们现在的牛仔裤是平坦的,他那个裤子就是在裤子上打格子。
 叶:打补丁那样的。
 杨:不是,他就是把它整个一个裤子打了一个方块,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四英寸、四英寸的打的。搞了这个裤子,打了这个样板也没人敢干。当时就给杨昭看了,当时杨昭就说难是很难了,但是因为没活干了没饭吃,那拿回家再研究。
 叶:是指它那个工艺会比较复杂,费工费时。
 杨:是很难的,那个是很难把那个格子去完成。所以他就把它拿回去研究了,拿回去还没有在做的时候,那个客人又给他加了一个六百打的订单。正在生产的时候,有一天,客人来了一个电话,说要加一个三千打的订单。
 叶:三千打。
 杨:三千打,杨昭那个合伙人就讲杨昭已经疯了,两百打订单接回来能不能完成不知道,六百打也接了,三千打就干到什么时候。杨昭第二天就去找那个客人,那个客人就说是有这么一回事。杨昭就讲说你能不能给我两个礼拜的时间,我能告诉你什么时候能够交给你这个订单。因为杨昭在跟技术人员在研究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那条裤子能够把它解决了打格子的问题其实就跟一般的牛仔裤就没什么区别。
 叶:那你告诉我们,你找到了什么方法攻克了这个格子。
 杨:我们就跟那个技术人员在研究打那个格子。用一个小模具把它固定了,让那个工人自己去缝,它就能整齐了。但是做那个模具,当时是很少人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们找了技术工人跟他们研究,找了一些个机械厂帮忙给我们做了一个小模具,就把那个格子解决了。我记得当时第一个订单两百打,杨昭是计算一个月我能够完成这两百打。一个月我算是熬过去了,但是第一个订单两百打真的完成不了,只干了179打四件。但是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第一年的生产就生产超过了十万打。所以说那个工厂也就有一百个人,在那一年扩大了超过到一千个工人,那个厂房面积也就从六百平米扩大到超过一万平米。
 叶:找到了加速的引擎。
 杨:这就是我们说的是我们起家的裤子,叫格子牛仔裤。
 所以说,十万打单子的牛仔裤这个单子对我们太重要了。你说两百打都能够养活我们的工厂能够过一个月,一年十万打这能赚多少钱。
 叶:也就说,杨氏兄弟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掘到的。
 尖沙咀的地标
 叶:您是真维斯的董事长,说起真维斯侃侃而谈;但同时你是旭日的总裁,我们也注意旭日集团从八十年代,80年开始就已经开始进军香港的地产界。如果说,最开始是从一个生产制造型企业向一个贸易型企业的转变是由于订单的原因,是一个时代发展推进的话。为什么会在80年的时候做一个地产的跨行业的一个发展。
 杨:我们的厂房以前是租人家的,为什么不把它买下来呢?把它买下来就要花很多的钱,但是还是可以租给别人用,这样不就可以解决资金的出入的问题呢。另外,这个房子还可以抵押给银行做这些工业跟贸易的担保。所以,在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就在除了我们的厂房生产车间的房,还有我们的一些办公室把它买下来。那去管这些的人就很少,但是我们开始的时候是自己用。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做这样一个买卖的出租给别人呢,这不就可以发展解决我们这个资金出入的问题了。在1986年,我们在香港的尖沙咀新钢行,花了二亿零八百万买了他大概40%的房子。结果这是我们后来没想到的,在1995年我们卖出去的时候……
 叶:十年之后,1985年买进。
 杨:1986年买进来,1995年卖出去,九年的时间卖了十四个亿。
 叶:赚了七倍的钱。
 杨:七倍,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所以这样就解决了我们资金出入的一个问题。1997年是金融风暴,在1998年我们又在尖沙咀隔壁,现在叫北京道一号……
 叶:当时的帝王,很贵的一块地。
 杨:对,北京道一号我们花了十二亿四千万把它买下来了。
 叶:当时那会是不是地价算便宜啊。
 杨:那是很便宜了。因为别的房地产商他们都在头疼他们的房子,大家都顾不上买这些地皮。当时我们没有包袱,我们正好卖了那个新钢行有钱,我们正愁着要花钱。
 叶:还得找个项目。
 杨:我们还得找项目啊,所以就把它买下来了,结果我们就再花了七个亿把它建起来了。现在在北京道一号那里,好像帆船的那个大楼就是我们的。
 叶:也是香港一个新的标志的建筑。
 杨:现在变成尖沙咀的地标了。我们花了七个亿去建总的投资大概不到二十个亿,但是现在估价,估计已经超过四十个亿了。
 叶:一倍又翻好了。
 杨:又翻了一倍了。这就是我们第三次的一个转型,就是从人力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到资金密集型的行业。
 家族企业的后续发展
 叶:从开始旭日集团就是一个家族企业对吗?在家族企业一些关键的岗位用自己的亲人,这似乎是华商的一个习惯一个传统,在旭日集团也是这样吗?
 杨:开始的时候这是需要的。为什么,因为大概互相的信任这很重要。早在十年前为什么要把我们这些买卖上市,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这个管理跟拥有的问题,我们企业里面要长期发展下去,必须要有一些有能力的人去管制这个公司,这个公司才会有发展。所以,你要有有能力的人去管治这个公司,那必须怎么样才能够把他们引进来呢?让他们放心来工作呢?所以,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所以,我们上市主要还是为这个铺路。另外一个,在我们整个公司里面有一个架构,一个叫管理局一个叫董事局。董事局是这个企业的拥有者,管理局是管理这个企业的。所以说,谁能够把这个企业管得更好就谁来管。
 叶:是不是管理局是以外聘的职业经理人为构成。
 杨:虽然现在还是由我们在做,但是以后慢慢会过渡。
 叶:董事局基本上都是自己的家族成员。
 杨:董事局现在我们上市了也有外边的人了。因为他们买我们的股票了,虽然现在董事局没有外边的成员,但是在慢慢以后也会有的。
 叶:有没有这种元老级的人物居功自傲不服管理,在你制度化方面成为了绊脚石,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杨:在我们公司现在出现这个比较少一点。因为这一个问题大家都很清晰的:因为大家的工作是为了这一个企业,而不是为谁在工作,这也是我们企业文化里边很特殊的一个情况。
 叶:你们兄弟一起创业到今天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中间有没有碰到大家想法不一致、出现很大分歧、甚至可能会各干一摊的,这种状况有没有出现过?
 杨:在会议桌上绝对有的,我们每天都有。因为每一个人的想法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落实的时候,在执行的时候只有一个。
 叶:那是谁服从谁?
 杨:会议怎么决定那就怎么做。
 叶:有没有绝对的权威。
 杨:这个我们往往都会有一个统一的,肯定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团结力量才会大,如果我们分开了力量就小了。当然分开他也能干他的我也能干我的,我相信我们是绝对有这个信心,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只要联合起来,力量就大多了。
 叶:坐在一起你们更多的是手足之情,还是非常好的合伙人之间的感情呢?
 杨:都有。